学科沿革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科创建于1914年,采用德国教育体系,强调学以致用;1952年院系调整,同济土木广聚英才,博采众长,学科整体实力在国内名列前茅。1981年,以结构工程为代表的土木工程学科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博士学位授予点。1997年成立土木工程学院,开始宽口径人才培养。2007年,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入选为国家重点学科,成为全国唯一拥有四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的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在2009年、2012年、2016年和2021年教育部学位中心评估中,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科整体水平在国内连续排名第一或A+。学科自2017起ARWU软科学科排名世界第一,自2021年起US News学科排名世界第一。2023年获批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全国重点实验室,开启“低碳·智能·韧性”新时代。
土木工程学院设有建筑工程系、桥梁工程系、地下建筑与工程系、结构防灾减灾工程系和水利工程系5个系,拥有 3个国家级、7个省部级科研平台。现有土木工程、智能建造、地质工程3个本科专业,全部为国家一流专业;土木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土木水利1个专业学位博士点,在读学生4000余人。学院教师280余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9人(含外籍院士2人),比利时皇家科学与艺术院外籍院士1人,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3人,2位国家教学名师,11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3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和8位“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36位国家级青年人才。教师中有9位国际顶尖学会或协会的主席(副主席),76位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展开剩余80%人才培养
依托百十年历史积淀,以学科发展、工程教育的新形势和产业变革、国家战略的新需求为牵引,以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成果为基础,以学术精湛、育人有方的名师和教学团队为保障,土木工程学院经过持续教学改革探索与培养模式创新,提出“基于思维培养和知识本质把握的自我学习与自我完善、基于创新素养和多文化融合的发现问题与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未来人才属性和“本科重基础、重素质,硕士重专业、重素养,博士重学术、重独创”的阶段人才培养重点。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共性基础+个性发展”的土木工程卓越人才培养体系,以课堂教学、实践创新、交流合作三个链条为横向培养轴,以本硕博一体化为纵向培养轴,夯实每一位同学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共性发展基础;同时增强院内导师、校企导师、国际导师与学生间的近距离接触和指导,提升学生个性发展空间,为国家培养具备“通专基础、学术素养、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综合特质,堪当民族复兴大任,引领未来的社会栋梁与专业精英。
面向人工智能时代,学院强化人工智能赋能,以学科知识图谱为支撑,构建和优化本研一体化课程体系,重塑学生知识、能力和素养培养路径。学院自主训练开发并发布了教育领域首个政府备案的生成式知识大模型CivilGPT(CivilGPT.Tongji.edu.cn),开启了人才培养领域师-机-生新模式的探索。
科学研究
学院现拥有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全国重点实验室、土建结构预制装配化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地震工程国际联合研究中心3个国家级科研平台,以及7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包括工程结构性能演化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岩土及地下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桥梁结构抗风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土木信息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筑钢结构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地震工程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创新引智基地。科研平台和硬件设施国际先进、国内领先。
学院坚持守正创新的强国使命,不断突破科学技术难题,为中国建造贡献了不可替代的同济智慧,为深中通道、南沙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上海中心大厦、国家大剧院、国家体育场、中央电视台、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北京冬奥会场馆以及“天平二号B星C星”等诸多重大工程提供了技术支持。学院科研经费已连续多年年科研经费超5亿元。
世界上首个大尺度多点振动台
多灾害防控工程馆(新建)
近年来,学院深度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瞄准学科前沿,加速向数智化、绿色化、融合化等方向发展,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全新育人模式。通过数智化技术为重大基础设施构建工程互联网打造物质、能量、信息高度耦合的数字孪生模型,开创感知、传递、计算、控制一体化的新范式。面对风能、核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高速发展需求,建设新能源基础设施,保障结构体系的稳定性和能量转化的高效性,为国家能源转型保驾护航。将目光投向深空、深海、深地以及川藏等极端环境,突破学科边界,强化交叉融合,攻克极端环境建造技术,为服务人类极限工程贡献智慧和力量。
重大基础设施精细感知、精确计算、精准调控
国际交流
学院秉持开放包容的文化底蕴,稳步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在这里,担任国际学术组织负责人的优秀学者层出不穷;荣获国际学术荣誉和奖项的行业翘楚屡见不鲜;深耕合作赢得国家表彰的国际知名专家接踵而至。
学院已同境外20多所大学签署了双学位合作协议,与境外40多所大学签署了非学位的学生交流项目,形成了本硕博全覆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体系。
专业简介
01 土木工程
土木工程是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造福的艺术,土木工程师是人类梦想家园的构筑者。同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依托同济百年土木历史积淀,汲取国外著名大学办学经验,以世界顶级的实验装备和科研成果为基础,致力于培养面向未来的具有全球视野、领导意识、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世界一流精英人才。
02 智能建造
同济大学智能建造专业是全世界第一个智能建造专业,2018年由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同济大学代表性的“新工科”专业。智能建造将建筑产业与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3D打印等战略新兴产业深度融合,以土木工程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纽带,融合机械工程、材料工程、工程管理等学科,智能设计、智能施工、智能运维,以AI赋能方式构筑人类绿色、低碳、智慧的梦想家园,培养兼具土木工程和智能科学素养的引领未来的交叉创新人才。
03 地质工程
地质工程是认识、评价、改造和保护地质环境的学科,是土木工程之根基,人居环境之纽带,是地质学与工程学的交叉学科。同济大学是我国率先开设地质工程专业的高等学校之一,专业特色是解决土木工程建设中的地质环境问题,培养具有领导意识、系统思维、创新能力、继续学习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卓越人才。
文章来源丨同济大学新生院 土木工程学院
发布于:北京市华林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